即将到来的2025年将是大变革的一年,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既是令人充满期待的一年,同时也暗藏着一些令人担忧的因素。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发展形势下,对2025年中国经济的走向做到合理预测具备极其重大意义。综合各方面因素来看,2025年中国经济将面临诸多挑战与机遇。
一方面,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以及部分地区的地理政治学焦灼的事态等因素,都可能对中国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国国内持续推进的结构性改革、科学技术创新的不断突破以及庞大的国内市场潜力,也为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货币政策:2025年国内经济发展形势依然严峻,因此,中央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打好政策“组合拳”,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
货币“适度宽松”政策,简单来讲就是银行的钱会更多地流出来,企业贷款更容易了,融资成本降低,有利于企业扩大生产、更新设备,加大技术创新,不仅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提升企业纯收入能力,从而推动股价上涨,同时还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对于咱老百姓而言,买房、买车贷款也会变得更宽松,而且利率会更低,尤其是对那些刚需购房者是是一种利好,首付比例和房地产贷款利率下降。货币政策的调整将有利于降低企业和居民的融资成本,促进消费和投资。
货币“适度宽松”对股市是重大利好。一方面,市场流动性增加,资金面更加充裕,为股市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支持,投资者预期增强,会有更多资金流入股市,从而增加投资者的财富性收入。
货币政策“适度宽松”意味着2025年央行会继续实施有力度的降息降准,其中政策性降息幅度有可能达到0.5个百分点,明显高于今年0.3个百分点的降息幅度。
货币“适度宽松”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要增发货币,这就可能会引发通货膨胀,导致候物价上涨,咱手里的钱就更加不值钱了。
宽松货币政策通常会使金融实物资产和房产的价格持续上涨,从而使得持有这些资产的家庭获得更多的投资收入。然而,这种政策对不同家庭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通常会使高收入和高净值家庭受益更多,从而加剧贫富差距。实证研究表明,宽松货币政策明显提高了家庭的人均收入和财富,但对高收入家庭的影响更大,从而加剧了贫富差距。
财政政策:预计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赤字率可能上升至3.8%,专项债规模将扩大到5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规模达到2万亿元。这些措施旨在通过扩大政府支出来刺激经济稳步的增长,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地方债务化解方面。
经济增长目标:GDP增长目标:预计 2025年中国的GDP增长目标将继续维持在5.0%左右。这一目标既是为了与中长期发展目标相衔接,也还是为了促进就业和社会稳定。
考虑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2021年-2035年平均经济提高速度需达到4.73%左右,因此保持5.0%左右的增长,对于实现这一长期目标至关重要。
物价走势:预计2025年CPI同比中枢或将修复至+0.8%左右,高于2024年的预期值+0.3%。供给侧方面,考虑到2024年二季度起,能繁母猪存栏增速开始回升,2025年猪周期或转为回落,将部分拖累CPI。需求侧来看,9月以来一系列增量政策出台,有助于推动国内经济走出低物价循环。从政策发力点来看,一次性支持地方化债、加大对居民端补贴力度、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企稳等方向,均有助于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促进居民资产负债表修复,有望带动CPI同比增速温和回升。
PPI方面,供需关系有望改善,预计2025年下半年PPI同比降幅有望逐步收窄。9月下旬以来,受市场预期改善,工业品价格迎来边际修复。后续价格层面能否持续回升,取决于需求侧改善力度以及供给侧改革推进节奏。考虑到当前仍处于新旧动能切换期,如果没有供给侧改革的有力配合,依靠需求侧的带动,PPI的恢复可能是缓慢推进的。
2025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回升至5.5%左右。其中,基建投资增速有望回升至7.0%左右,制造业投资增速预计为6.0%左右,但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可能回落至-8.0%左右,全国房地产销售面积同比-5%。
2025年,预计中美关系仍将面临挑战,特别是在科技、金融、产业、人才等方面。中国将通过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应对逆全球化趋势。
出口是拉动经济稳步的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也是中国经济近年来重要的增长点。从宏观视角来看,出口作为国际循环的重要部分,能加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优化国内生产要素配置,使得资源从低效率企业流向高效率企业、从低技术行业流向高技术行业,促进产业技术升级,推动产业体系转型。
出口增长不仅有利于缓解国内巨大的就业压力,而且有利于促进国内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进而增强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改革开放多年的经验表明,出口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扩大了就业,增加了外汇存底,夯实了经济稳步的增长的财富基础和抗风险能力。
马克吐温在一百多年前写过:“历史不会重复其自身,但押着相同的韵脚。”特朗普将于2025年1月第二次就任美国总统,相比较第一次担任美国总统,他上台后肯定会继续挥舞关税大棒,对中国征收关税,阻止中国的全球贸易,给中国产品出口到美国和欧洲设置重重障碍。对于中国而言,出口一直是中国经济稳步的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外需减弱将影响中国经济增长。
特朗普当选新一任美国总统,他如果把对华进口关税税率提高到60%,将会使得中国对美出口减少超过40%,如果美国对中国商品的平均关税增加20个百分点将导致中国GDP下降约70个基点,虽然其中一小部分能够最终靠人民币贬值来抵消。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内加征一定的关税过程中,人民币贬值一度超过10%。考虑到目前中美利差倒挂,本轮再通过人民币大幅贬值来对冲关税的可能性不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2%,这为中国的出口和外资流入提供了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的外部环境。
2025年,预计中国出口增速将回落至2.0%左右,主要受全球制造业周期下行和美国加征一定的关税的影响,政府将通过扩大朋友圈和优化出口区域布局来缓解出口压力。
消费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和最终拉动力。消费者信心,即花了钱的人经济发展形势和个人财务情况的信心程度,是预测未来经济走向和消费倾向的重要指标。在消费的人信心高涨时,人们更愿意增加消费支出,推动经济稳步的增长;相反,信心不足可能会引起消费削减,影响经济发展。在经历了疫情的冲击后,我国居民消费并没有原来想象的那样出现报复式增长,消费者信心并没有恢复到疫情前,消费对经济稳步的增长的拉动力不及预期。
居民消费信心的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原因就是人们对未来发展判断的不确定性增加。当花了钱的人未来经济情况的不确定性增强时,消费者的消费动力就会降低,储蓄避险的意愿随之提升。2023年以来,为了刺激消费,政府出台了降息、以旧换新、减免税收、购车补贴、发放消费卷等一系列措施,以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我国的消费市场正逐步摆脱疫情影响,向常态化运行轨道回归。但是,我国居民消费并没有原来想象的那样出现报复式增长,消费者信心并没有恢复到疫情前,消费对经济稳步的增长的拉动力不及预期。
我们看到,近年来在全球经济提高速度普遍下滑和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也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和挑战。这一些因素使得花了钱的人未来的经济前景感到担忧,从而选择增加储蓄以应对可能的风险。
实际上,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在多个季度低于GDP增速,与此同时,房价下跌,失业率上升,使得居民对未来的预期慢慢的变谨慎。一是即便是央行不断下调民储蓄存款利率,但是居民储蓄存款规模却保持历史高位。另一方面,老百姓节衣缩食、主动去杠杆的现象依然存在,居民短期贷款收缩,居民中长期贷款自2022年以来慢慢的出现负增长,居民提前还贷现象普遍存在。
修复消费者信心需要政府等各方面的支持。国家应当积极出台一些鼓励消费的政策,比如减税、发放现金、居民生活补贴等措施,以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同时,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也是增强消费信心的重要一步。当居民收入增加,能够感受到更为稳固的社会保障,他们对未来的预期自然会提升,消费意愿也随之增强,这无疑将为经济复苏注入强大动力。
房地产是周期之母。从对经济稳步的增长的带动看,无论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房地产业在宏观经济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每次经济繁荣多与房地产带动的消费投资有关,而每次经济衰退则多与房地产去泡沫有关,比如1991年前后的日本、1998年前后的东南亚、2008年前后的美国。
中国房地产经历了20多年的黄金发展时期,也为经济稳步的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自从2020年9月“恒大事件”爆发后,我国房地产慢慢的开始进入下行周期,房地产不再是中国经济的增长点,甚至慢慢的变成了经济稳步的增长的严重拖累。
虽然我国房地产下行时间已逝去近4年时间,全国房地产价格平均下跌超过20%,甚至一些地方的房价出现了腰斩。但是,如果我们一起看看美国、日本房地产调整历程,就不难发现,我国房地产调整的空间和时间都可能还没有到位。
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美国房地产经历了3-5年时间的调整。在这段时间里,房价下跌了40%。日本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始于1990年,直到2003年才结束,经历了至少十几年的调整。在这段时间里,房价从最高点调整至最低点,房价跌幅超过50%。次贷危机之后美国房地产调整时间相对来说比较短,根本原因是美国采取了超常规的刺激政策,使得美国经济迅速复苏,带动了房地产市场回暖。
我国房地产情况与美日等国相比可能更为复杂。从人口增长的角度看,我国总人口峰值在2021年已然浮现,中央已经定调未来中国人口总体趋势将从增量发展转向减量发展。
2023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为2.17亿人,占比15.4%,已确定进入老龄化社会。从新增人口的角度看,2023年我国总和生育率为1.0左右,几乎全球最低,短时间内很难扭转。从城镇化速度看,我国目前的城镇化率已接近70%,快速城镇化的过程已基本结束。
实际上,现在很多农民并不愿意进城,很多考上大学的农民子弟,都不愿意把户口迁到城市。这些都对房地产的需求形成制约,影响市场调整的时间和空间。
近两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这些政策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缓解了市场调整的速度。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国房地产领域的问题是长期发展中累积形成的。房地产周期属于中长周期,一个完整周期或时长为20年左右。
国外房地产市场调整情况也证明,这种周期是很难被短期内干预和打破的。最近,住建部部长倪虹表示,“经过三年调整,中国房地产市场已开始筑底。”但现有的数据并无法证明这个判断。实际上,即使“慢慢的开始筑底”,房地产筑底的过程可能会相对较长,且不同城市间会有明显分化,核心城市可能会率先完成筑底,整体完成筑底可能并没那么简单。
2025年,国内房价大概率会加快调整的步伐,特别是一线城市的房价下跌的速度会加快。
因此,我预测,2025年会减缓一线城市房价的下滑,但也不会带来上涨,房价稳中有降,二三线城市的房价会继续下滑。
科技的自主可控和国产替代将是2025年的结构性机会,以AI(AI)技术为核心正在推动全世界迎来“智能化”改造,消费电子科技类产品(包括智能汽车的零部件等)将被重新定义,带动新的需求。人工智能(AI)引发的算力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先进封装的发展。
美方持续加强对华设备和先进制程限制,自主可控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进一步凸显,半导体制造、设备材料、先进封装全产业链的国产替代具有投资机会。
现如今,我们去银行就能看到智能机器人,回答客户的各种业务咨询。去餐厅吃饭,就有智能机器人把美味菜肴送过来。而在进入到2024年之后,无人网约车、无人机送外卖等人工智能设备都已然浮现。这将部分取代网约车司机和外卖人员的工作。
而进入到2025年之后,AI技术会日趋成熟,银行柜台员工将逐步会被智能柜员机所取代。同时,慢慢的变多的流水线上的工人,也会被智能机器人所取代。而随着AI时代的到来,很多人可能要失去原来的工作。
人形机器人的“芯片+软件+场景”的增量需求将驱动国产AI芯片与国产CAD/CAE软件提高自身性能,扩展新的应用场景。全球人形机器人的进展,也将推动国内相关人形机器人零部件行业的快速发展。
贷款利率下行,银行利润减少,需下调存款利率。近年来,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让利,贷款利率持续下降,银行净息差明显收窄。为了压降资金成本、减缓净息差缩窄的压力,银行会继续下调存款利率,大额存单利率也会随之下降。从2023年开始,国内银行存款利率连续5次下调,已经从之前的3.5%以上,下调至现在的2%以内。预计到2025年,国内存款利率还将继续下跌。银行业连续下调存款利率,主要是想迫使储户把存款拿出来用于投资和消费。
目前,1年期及以下存款利率全部进入“1”字头,部分银行中长期存款利率也进入“1”时代,未来存款利率下调仍有可能,离负利率时代不远了。
由于实体经济不景气,很多农民工都选择返乡创业,现在大城市的常住人口是慢慢的变少。以上海为例,2023年非流动人口出现负增长,减少了13万。农民工之所以要返乡创业,根本原因是,现在城里的工作越来越不好找,餐饮店大量倒闭,建筑施工工地用工需求骤降,就连制造企业也因为接不到订单而纷纷停产。
此外,在大城市的各种生活成本居高不下,光房租就要2000多元。倒还不如选择回乡创业,现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比城市更快。所以,返乡创业的人会慢慢的多。
近些年,每年都有上千万大学毕业生要找工作。2025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稳就业压力较大。
与此同时,很多实体企业不景气,都在裁员降薪,招聘市场需求出现大幅萎缩。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了,更不要说35岁以上的中年人了。
而在进入到2025年之后,很多企业会像过去一样,只招聘35岁以下的年轻人,40、50人员找工作会更难。现在中年人只能找一些临时工(做快递员、外卖员、网约车司机)、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等工作,勉强维持生计。
降薪潮可能要来了,月薪3000的时代或许就在来的路上。如果你以前能挣个五千六千,那你往后要做好只挣3000的打算。要是你嫌少,你的主管可能会对你说不干拉倒,有的是想干的。而且,这种情况在未来几年只会慢慢的普遍。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和市场之间的竞争的加剧,使得企业不得不采取降薪等措施来降低成本。
综上所述,2025年将是宏观经济发展形势一方面面对外在压力:新一轮贸易摩擦可能拉低2025年中国GDP增长约1.2个百分点;另一方面,面对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压力(房地产需求式微,居民边际消费倾向降低,企业投资谨慎,地方政府注重化解风险,将减少主动投资。扩大内需,应对有效需求不足将是宏观政策的重中之重。我们提议,每年为实体经济新增4-5万亿有效需求,保证国民经济正常循环,用稳定增长的时间,换取高水平发展的空间。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